2018年8月30日至9月3日,由历史考古专家、媒体记者和企业家组成的考察团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公益扶贫捐助活动,为称多县的精准扶贫和文化旅游推广贡献力量,也确定了称多县作为青藏高原的南北向中国西部大丝路通道的事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考察团一行对称多县多处历史岩画进行考古勘察,对世界最大野牦牛毡黑帐篷、吾云达古村落、布由藏式碉楼、拉布寺、尕哇兰达百长碉楼、尕白塔等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对守护古碉楼的家庭进行捐赠,观摩当地非遗项目“伊舞”和文学歌舞创作,对当地畜牧业等特产进行考察和产业对接。
探路者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此行考察队员户外装备和公益捐赠活动提供了赞助支持,企业家捐助也选择了探路者旗下美国户外品牌Discovery Expedition。
称多县,隶属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中部。北部、西部与曲麻莱县接壤,东南和四川省石渠县毗邻,西南和玉树县隔通天河相望。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209余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土地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3万人(2013年)。称多县有尕藏寺、色航寺、拉布寺、赛巴寺等旅游景点。
经英国世界纪录认证团队认证的世界上最大的玉树黑牦牛帐篷,单体总面积1711.08平方米。这顶高约9米的牦牛黑帐篷,里面有10个柱子顶拱,有序地摆放着各个时期游牧民族的生活用品及牛羊等动物的标本,可谓是一处让人大开眼界的游牧民族民俗博物馆。
据了解,制作黑牦牛帐篷,一般先用牦牛毛编织成线,再织成粗毛毯,然后联缀成长方形或椭圆形即可。搭建时,中间用两根木柱撑起,四角用粗毛绳拉开绷紧,固定在地桩上。
帐篷由篷顶、四壁、横杆、撑杆、橛子等部分构成。篷顶正中是天窗。天窗起通风、采光的作用。天窗上有一块盖布(也有用牛毛制成的日雅),白天打开,夜晚盖上,供透光、散烟用,可防雨和冷风直吹帐篷内。
篷顶与四壁交接处的四角和四边的中部各缝有一根长绳,通常为八根称为“江塔”的绳,绳长七八米、十几米不等,一般是结实的牛毛绳或牛皮绳。
称多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局长罗松扎西(左一)、著名作家戈强英(左二),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左三)和著名文史考古专家柯方青(右一)等考察队员探讨称多白龙沟岩画。
现场勘查称多县三江源通天河流域古岩画群,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和人类先民们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表示:青海称多县古岩画群中新被关注的的“六芒星”与“卐”字,确定了称多县作为青藏高原的南北向中国西部大丝路通道的事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称多县文化局工作人员索南稳骤模仿古岩画中的舞蹈动作和在古岩画群附近发现的古陶片和陶罐构件。
称多县守护岩画现场协助文物保护的家庭。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沿岸的一些山谷间,散居着一些古老的藏寨与村落,走进这里,你一定会发现:这些古村落大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尕朵乡布由村的布由加果古碉楼及其建筑群、卓木其村、吾云达村等古村落。古村落的选址与格局有其独到之处,都处在通天河畔避风、朝阳、低洼、缓坡处。
吾云达村
沿着通天河水的走向在沿岸的简易山路上缓缓前行,拐几个弯就到了吾云达村。吾云达村面朝通天河,坐东朝西。村落边上的白杨树围成半个圆圈,把吾云达村给包围起来。据村里老人回忆,这些杨树最初还是从拉布寺运来的树苗,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村边山沟里流出的清泉依旧清澈透明,滋润着一方百姓。
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灼烧着他们的脸庞,古铜色的肤色、坚毅的目光、苍白的头发、无不渗透着岁月的无情与世事的沧桑变化。通天河水日夜奔走,一路东去,时光的长河洗礼着一代又一代吾云达人,他(她)们正变得坚毅,变得自力。哪怕是一块废弃的木料,慈祥的老人也收集起来。称多地区木材少,原始纯朴、朴素的环保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村民们不再上山去随意砍香柴了,可用的燃料除了干牛粪还是牛粪。晒干后的牛粪可以生火做饭,可以带给人们温暖。牛粪墙是村落里随处可见的燃料储备方式。在村民们的心目中,牛粪不是什么污秽的东西,恰恰相反,在当地人眼里牛粪是这个世界上最干净的物质。高原的牦牛,浑身是宝,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但凡见到湿牛粪,村民们都会随手拾起,一整块粘贴在石墙上,干透的牛粪便可以作为日常生火、做饭、取暖的燃料了。这些原始、纯朴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里显得如此自然而可爱。
村里有著名的石砌佛塔,建筑技艺高超。吾云达村藏式原始碉房系半农半牧区村民所特有的住房,建在半山坡上。一则利于自卫守护,二则防水淹没,三则建筑中可以充分利用山坡倾斜的自然态势,省料省工。村边有山泉,以供生活用水。吾云达碉房均为石板石块砌成,有些砌工极细,美观大方结实。碉房多为两层,下作畜圈养牛羊,上为人的住房。中有木梯,木梯上有手拉的皮绳,对小孩老人尤为需用。碉房顶上为平顶,可晾晒东西或休闲观景。
吾云达藏寨民居属于称多境内传统的石砌碉楼建筑群,集中连片分布,保存较为完整,就地取材,一石到顶,辅之以少量木料为门窗装饰,单体碉楼民居一般分为三层,一楼仓库,二楼居住,三楼佛堂,在砌墙时预留有瞭望孔、射击孔等,楼层与楼层之间以木梯相通,其文化内涵源远流长,这些藏族碉楼民居建筑颇具特色,它们一般都建在较高的台地上或半山腰处,建筑材质则以石块为主,木料为辅,石砌高墙,易守难攻,以保平安,外形厚重、稳固。房屋外沿由枝条编制篱笆墙隔出走廊,廊宽1米,并在拐角处设有厕所。三层为经堂及库房,外墙设有瞭望口。墙体、门窗、天棚、独木梯均为本色,不刷油漆。建造时由藏族专门的石匠修建,在建筑过程中,不吊线、不绘图,全凭经验,信手砌成。其壁面能达到光滑平整、不留缝隙,有一定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的嘎朵觉卧(嘎朵觉悟)神山与西藏冈仁波切、云南梅里雪山、青海阿尼玛卿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这是玉树人自视为其守护神的千古名山。
尕朵觉悟位于青海玉树州称多县杂朵镇(另译:杂多,扎多),由主峰及几十座环绕的山峰组成,其中主峰海拔5395米,尕朵觉悟藏语又称“觉悟夏尕”,意为“白圣客”,传说中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其周围28座山峰分别是他的7位战将,7位神医,7位铸剑师,7位裁缝师,还有他的奶奶、子女等山峰。尕朵觉悟虽然只有海拔5470米,在高峰云集的青藏高原本来并不出众,但其尖峭挺拔的山形却使任何一个接近他的人望而却步,心生畏念。从玉树州结古镇到神山脚下的赛康寺有近200公里的路程。从结古镇往东沿214国道走到清水河乡,然后从岔路口往北向曲麻莱县方向行进50公里左右,就能远远地望见一个有如凌空出世般的山尖,那就是神山的主峰了。
玉树伊舞(弦子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玉树伊舞流传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渐渐被玉树周遍安多地区的农牧民接受和喜爱。到了公元十六世纪玉树“伊”在青藏地区非常盛行。
“伊”既是各种歌舞的统称也可指区别于其他民间歌舞的单一的弦子舞,可解释为舞、歌舞。“伊”的产生比“卓”更早,它相对“卓”所受宗教影响较小,是玉树地区最民众化的舞蹈。
布由嘉国古碉楼
秋日的高原,沿着粉红色的通天河河谷溯源北上,两岸的碉楼民居依次展开,鳞次栉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尕朵乡卓木其村木苏社。从桥头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是神圣的嘎域山脉,山顶供奉有祭祀神灵的煨桑台座,山脚下是石砌雕楼,群居于神山周围,墙体色调与山体色调融为一体,泛出微微的暗灰色调,古朴中透露出些许神秘、庄严的味道。一座座石砌碉楼建筑静静地矗立在通天河畔,在经历千百年的历史长河洗礼之后,依然是那么独具魅力,沉默而幽静。
布由嘉国古碉楼是通天河畔石砌民居里面形体较大的一幢,千百年来一直守护着它身后的子民。至于该建筑的建造年代、主人身份等等一系列疑问,碉楼户主土洛的奶奶青梅巴措老人当时也说不清楚,只是记得在她还很年幼的时侯,布由嘉国就已存在。后来长大成人后才嫁到布由嘉国家里来当媳妇。但是她毕竟在这里居住了七八十年,亲眼见证了布由嘉国古建筑的风风雨雨、辉煌暗淡的过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嘎域布由一带没有人居住。不知在何年何月,有一对母子因为生活所迫,沿着通天河畔一路蹒跚行走,当母子二人颠沛流离,经过布由村通天河畔时,河里突然跃出一条大金鱼,拦住了母子二人,索要一些食物。善良的母子二人虽然自己也很困难,还是从随身携带的褡裢里拿出一些食物,全部倒入这只饥饿的大金鱼的口中。大金鱼吃完这些不多的布施后,对二人许了一个愿,便消失到通天河水里了。二人继续前行,由于褡裢里已经没有了食物,又累又饿的母子二人只好在路边寻一些能吃的食物果腹,并在布由山坳里挖了一个能挡风遮雨的地坑休息,后来又垒石为屋,在这里安了家。
后来奇迹出现了:母子二人想做的事情都能做到,可以说心想事成,生活慢慢好了起来,有了自家的马帮与牦牛驮队,并与唐蕃古道上的商队精英共风雨、同进退,生意越做越好、财富越来越多、房子越建越大,母子二人又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布由嘉国家族也日渐壮大……
布由嘉国并不是一个古国的名字。布由,指布由村,嘉国是藏语表示家大业大和大门的含义。在古代,这里大多数百姓贫穷,因此门都修建的很小。之所以叫布由嘉国(布由加果),就说明他们家在当时无论是财富、还是慈善、综合势力方面是最大的一户人家,集财富、权力、威望于一身,布由村的一方百姓都依附并归顺于其管辖。时光如梭,星转斗移。布由嘉国古碉楼作为藏族古代建筑文化的象征,已在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的嘎朵觉悟神山脚下辉煌了千百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称多人的沧桑巨变,却依然保留着它的风姿,把古代藏族的石砌碉楼技艺以及它所包含的传统民间文化遗产留给后人。
36岁的碉楼户主土洛和母亲才样,妻子白玛永藏以及三个孩子就生活在这里。在他小时候,家里人还都住在碉楼里面。2010年玉树地震后,碉楼和村里的其他房屋都受到了损害。为了安全起见,原本的三十多户村民都陆续搬迁到离碉楼有20多公里外的新村或扎朵镇上。奶奶青梅巴措却坚持要留下来,即使是她人生最后的时光里,她依旧一再的告诉家人:这里是世代的居所,先人们在此经商,九代先人都在这里生活过,这是家族生长和繁盛的地方,绝不能丢下。
称多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局长罗松扎西介绍称多县对布由嘉国古碉楼的保护情况,并对土落一家进行了现金奖励。
在随后的岁月里,当地政府发现了这座拥有漫长历史的古碉楼,拨款进行了部分维修,在碉楼院子里还特别为不愿离开的土洛一家修建新房。于是,就出现了眼前一幕:一个废弃的古村里,只有一户人家在生活,伴随着的还有一座高大而伟岸的碉楼。
村里唯一的人家竟然已经有十三代人在这里生活,而且一直守护着村里那座最高的建筑——一座藏式古代碉楼。一座古村、一户人家、一座碉楼,为了家族的使命,土洛在坚守,母亲在坚守,孩子在坚守,未来在哪里,可能他们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在与他们交谈中,能感受到他们的好客,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寂寞;自始至终,他们没有任何埋怨,乐观、满足的情绪会充分的感染听众。在他们纯粹的眼光中,我们看到了碉楼的灵魂,这就是碉楼能够屹立不倒的根本。
对于布由嘉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它。碉楼院墙破损、屋顶漏雨、电路时常出现问题,这是现在急需解决的,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和社会力量来帮助土洛一家尽可能的保护好这座古代文物。
户主土洛和弟弟巴桑、5岁的儿子扎西巴丁、儿子土丁求培、母亲才祥、女儿永吉拉措和妻子白玛永藏获得探路者公司和叶邦觐等企业家捐赠的探路者TOREAD品牌和Discovery Expedition 品牌实用科技产品。
得知此次综合科考公益活动,探路者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领导们也被这十几代人的守护精神感动,为此行考察队员户外装备和公益捐赠活动提供了赞助支持,企业家捐助也选择购买了探路者旗下美国户外品牌Discovery Expedition。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承载着淡淡乡愁的摇篮。全面推进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及开发工作,让民族传统村落持续迸发生机活力,有利于把传统古村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满怀着感恩和感动,在接下来的综合科考活动中,我们在通天河畔竟然遇到了吉祥的双彩虹。
拉布寺是玉树地区的格鲁派大寺之一。早期,这里是一座萨迦派小寺。明永乐年间,宗喀巴弟子代玛堪钦元登巴奉师命来今称多县地区建寺,见拉司通学群沟口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便选定寺址,在当地拉布头人尼玛本的协助下,于永乐十六年(1419)改建原有萨迦派小寺,新建经堂1座,僧舍6 间,聚僧10人,形成拉布寺。寺院初建,即受到宗喀巴和明王朝的支持。据传,宗喀巴曾赐赠自己的头发、衣饰等作为泥塑佛像的装藏物,并赐度母像1尊,明廷曾赐给护法像1尊和禅杖等法器。寺院建成后,代玛堪钦积极活动于附近各地,扩大影响,很快使之改宗格鲁派。
辩经指的是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阴下进行。最早源于赤松德赞时期大乘和尚和噶玛拉锡拉的公开辩论。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古印度。
尕哇兰达百长碉楼
尕哇兰达指康区著名的古塔——尕白塔东侧的开阔谷地。“尕哇”是藏族最早的四大种姓之一,“兰达”即拉布沟口之意。尕哇兰达“百长(བེ་ཅང་)”是结古扎吾百户下辖的百长之一,管辖尕白塔及古渡口长江两岸的“三寺八庄”。三寺即土登寺、宗郭寺、唐龙寺;八庄为兰达、仲达、唐达、拉索、东科、让那、麦思、唐龙。
根据尕白塔、古渡口遗址、日通遗址及附近古岩画推测,尕哇兰达至少有2500多年的历史沉淀。在尕哇兰达地处拉布河北的居高地势之处,有一座雄伟壮观的碉楼,它迄今约有270多年的历史,大约在公元1736年百长文斗加保时期所建,是称多县境内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百长碉楼,尕哇兰达仓7代人都在此居住。据当地老人们回忆,由于坐拥尕白塔渡口之利,尕哇兰达曾富甲一方,也因此引来了周边各种势力的觊觎。曾上演了轰轰烈烈的故事。据传尕哇兰达的历史上,有一位百长,面对来袭的强盗,决定率部反击,但坐骑一步不前。族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坚决反对出击。但英勇的百长还是匹马单枪,追到一百公里外的康南,在与盗匪猛烈博斗时负伤,肠子血淋淋地拖到地上也毫无畏惧,英勇战斗。从此“康南吉日沟(藏语རྒྱུ་དྲུད་ཁོག)”的地名便传遍四方,在草原上留下了竭尽全力保护家园的美名,成为后世兰达人宝贵的精神遗产的一部分。历史上相关的遗址遗存还有尕哇兰达陵墓、白麦察郭(玛尼石堆)、尕白塔古渡口遗址、格萨尔王大将哲尕丁求君白昂碉楼遗址等。
兰达百长碉楼西距白塔渡口200米,背风朝阳,视界开阔。碉楼南侧为天然河谷,东侧有人工开挖的深沟一道,西侧地势较东侧平坦。碉楼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为了保证安全,该碉楼顶层及墙体上共有4个射击口(东一,西三),这是与西边地势平坦易被偷袭地势相关的。站在楼顶上整个兰达村庄及拉布河谷尽收眼底。易守难攻,是典型的贵族、百长居所。碉楼东西长17.3米,南北宽14.5米,总建筑面积约863平方米,共分三层,共有大小房间21间。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现在依然保存着当年喂马的痕迹。大门为松木制成,门闩为长约两米的木杠(白天横放于墙洞之中,晚上拉出用作门关)。正对大门有一中门。此门关闭则会隔绝所有储藏室与外面的一切联系。底层南侧有通往二楼的楼梯。楼梯为木质,磨损严重,可见时间的久远。楼梯旁边的墙壁上挖有存放灯具的壁橱。
二层为居住层。北侧由西向东分别为小经堂大经堂、卧室和厨房。南侧自西向东别为客厅、贵宾厕所、普通厕所及楼梯间。该碉楼为北部局部三层,开放式房间3间,已经作为称多县作协文艺创作基地。屋顶为平顶是户外活动处。
解放后尕哇兰达百长碉楼曾作为头人家产被集体没收,文化大革命后又遭到了疯狂的洗劫,在4·14玉树大地震中无法幸免再糟损坏。所幸主体还很完整,建筑风格依然保留。改革开放后,碉楼返还原主,才得到细心的爱护,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它凋敝的命运在所难免,令人扼腕。
守护称多县尕哇兰达百长碉楼的嘎哇·土登西周夫妇
尕哇兰达百长碉楼与康区著名尕白塔,是兰达历史的见证,在拉布镇众多古藏村历史遗址中最具历史文化气息和标志性。它地处交通要道口,随着当下旅游文化空前发展,尕哇兰达仓百长家族的遗址产物自然也就成了拉布旅游文化发展使命的承接者,是打造玉树通天河流域旅游线路极具价值的景观,它不仅是古藏村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整个玉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之无愧的文物古迹。
尕白塔,位于青海称多县拉布乡境内,即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与玉树加纳玛尼、文成公主庙并称为玉树三宝。尕白塔历来被称作十万空行佛母的净土和龙王会聚的腹地。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尕白塔集市所在地。
据文献记载,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在雪域边陲纷纷建寺的同时,在此地也进行过净地仪式。据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从这里渡河前往拉萨,见证了尕白塔渡口不仅是称多县境内最为古老的渡口,也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渡口之一。
公元八世纪中叶,莲花生大士来到通天河畔,早在贤劫第三佛迦叶如来加持过的小水晶塔为塔心,修建了尕白塔。之后,该区域的佛教文化和民俗、歌舞、医药、建筑以及石刻文化等逐渐兴盛,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尕白塔文化。
古往今来,尕白塔及其渡口对印度、内地及藏区,尤其是玉树境内的文化交流,商贸疏通、结盟好友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上,为了呵护此塔,格萨尔王的化身觉才大师、元国师八思巴、元帝师尕阿尼当巴、额巴寺堪布巴登曲炯、嘉那道丹、尕阿旺勒周、不丹国师昂文元丁江措、兰达百户长文德嘉波、白玛桑旦、秋英多杰仁波切等许多高僧大德及首领先后对尕白塔进行过修缮和加持。长期以来,在土登寺及当地村民的维护下,尕白塔至今保留完好。
称多县作协主席嘎旦增普措看望在古渡口修行并守护尕白塔的老尼姑并为其理发和做供养补给。考察队员也为嘎旦主席和老尼姑的精神所感动也纷纷捐赠善款。
玉树新寨嘉嘛呢石经城,俗称嘉那玛尼。位于离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3公里的新寨村,海拔3600多米。嘉那玛尼石经城于公元1700多年前,由藏传佛教高僧嘉那道丁桑秋帕永(又名嘉那活佛)创建。现玛尼石堆东西长283米,南北宽74米,高2.5米,有20多亿块玛尼石、一座大转经堂、一座佛堂、10个大转经筒、300多个小转经筒、十几座佛塔。石经城的佛堂内还供奉着创建石经城的第一世嘉那活佛塑像和自显玛尼石块。 嘉那玛尼石刻经文数量之多、雕刻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堪称世界之最。
短短的几天考察行程让综合科考队员们深深感受到称多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藏族人民朴实忠厚的守护精神,也感受到了称多县领导干部对辖区精准扶贫和文化旅游推广的不懈努力。队员们此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找到了更多的项目和选题。
注:由于本人照相机在西宁曹家堡机场转机过程中不幸失窃,本文图片为之前下载到手机的部分和由三星中国提供的三星GALAXY盖乐世S8 Plus拍摄。
再次感谢探路者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TOREAD TRAVELAX 和 TOREAD HIMAX 和Discovery Expedition系列户外装备。